北京西城区一个小学,孩子刚刚能背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家长群里马上蜂拥而起,相约一起给孩子报一个国学大师课,一节2000元,每周从西城赶到东城上课。有几个嫌贵嫌麻烦犹豫的家长,等他们想报名时却发现名额都满了。
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艺术老师对他夸了一句孩子有创意,是“天才艺术家”,画作可以做为小伙伴的榜样。于是,他立马在Google上搜索艺术教师的名字,并告诉儿子要请一个专业老师,指导他画得更好。
……
“过度养育”这个词源自于十多年前美国杂志《Time》的封面文章《强烈抵制X时代父母的新潮流:直升飞机父母和过度养育》中,文章大力反对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却风靡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中产父母。“直升机式父母”多是用来代指那些成天在孩子上空盘旋,一方面保护,一方面监督,执着于孩子的成功,把育儿变成产品开发的一类父母。曾经,一项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智力。于是,不管是新生儿家庭,还是怀孕待产的妈妈,纷纷把手机里的音乐换成了《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
反对“过度养育”,不是批判关爱和陪伴,而是拒绝跟风式“产品开发”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在上海选择一家双语幼儿园,一年保育费、伙食费、被子服装、活动等费用一年约25万,平时还要在外面花10万块补钢琴和体育,参加马术、高尔夫等俱乐部,算下来每年50万,并且每年都以不定幅度增长……这形势堪比碎钞机!
有朋友戏称:“养孩子就像开公司,前期要不断投入,后期不一定有回报。这比创业的成功率低多了。”成为父母之前,很难想象这种有点偏执的“无私奉献”,压缩孩子童年的玩耍时光,拖着孩子游走于各类兴趣特长班,漠视孩子苦大仇深的表情,自以为是地安排好孩子未来的康庄大道。回报是什么呢?之前有位上海退休教授写了一篇《牛蛙之殇》,声嘶力竭地控诉了上海幼升小“牛蛙战争”。从三岁起,老人的小外孙就出入各种培训班,没有周末,没有休息,被高计量、高添加的饲料催促着长大。文章中最让我心酸的一句话是:孩子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外公告诉他: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被剥夺了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孩子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
我们无法去界定这样的悲剧到底怪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拒绝“过度养育”和“揠苗助长”,让孩子能有机会自由自在地慢慢成长。更可怕的是,“过度养育”不仅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而且会愈演愈烈。从幼小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甚至到孩子就业后……某会计师事务所为新入职员工准备了类似“育儿大礼包”的东西,由他们转交父母,因为父母们要参与孩子薪金和待遇的谈判……中国的家长正在陷入疯狂,他们占据孩子的童年,安排孩子的求学路,参与孩子的职业选择,包办孩子组织家庭……
虽然在反对“过度养育”的浪潮中,有一部分家长正在反省和矫正,但是基于沉没成本效应和坚信自己孩子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的信念,保持冷静头脑的“投资家”凤毛麟角。就算是极少数冷静的家长,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为孩子选择辅导培训机构,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什么课,也赶紧为自己的孩子报名,根本不从孩子的自身发展情况和兴趣天赋去衡量考虑,企图通过“量变”达到“质变”。殊不知盲目的“投资”不仅收获甚微,还耗费了孩子大量的精力,导致孩子厌学或其他消极的应对情绪。
多元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并显示出智能组合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是由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后,引发世界轰动,已推动美英日等几十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影响至今超过三十年。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八项智能组成,但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智能各具特点。
由初课教育公司与中国德培研究院联合诸多儿童心理发展专家共同研发的幼儿园专用儿童测评系统,是融合了中国德培教育研究基于数万儿童成长样本的“个性化”教育特色课程,数百幼儿园经过实践后大力推荐的幼儿园教师专用的儿童测评系统。
其中《儿童多元智能量表》,可以20分钟帮教师发现孩子的潜在天赋,测评结果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的天赋潜能、学习类型、人格特性、人际交往、强弱智能分布等,为孩子提供促进优势智能提升和弱势智能弥补的方向,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走弯路。让您的每一次“投资”都能规避风险,取得丰厚回报。
注解: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
更多资讯扫描二维码获取